EN

论24节气养生-立夏、小满

作者:黄宗瀚医师

一,立夏节气调护
5月5日是农历的立夏·“立夏”是二十四节气的第7个节气·此时,“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此时太阳黄经为45度,在天文学上,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是夏日天的开始·人们习惯上都把立夏当作是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立夏后,是早稻大面积栽插的关键时期,而且这时期雨水 来临的迟早和雨量的多少,与日后收成关系密切。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夏三月是指从立夏到立秋前,包括立夏、小满、忙种、夏至、小暑、大署六个节气·立夏、小满在农历四月前后,称之为孟夏(夏之初),天气渐热,植物繁盛,此季节有利于心脏的生理活动,人在与节气相交之时故应顺之。所以,在整个夏季的养生中要注重对心脏的特别养护。

心对应"夏”,也就是说在夏季,心阳最为旺盛,同时也提醒人们在春夏之交要顺应天气的变化,重点关注保养心脏。


立夏"心要静
中医认为"心主神明”,也就是说人的精神活动由心来主管·当夏日气温升高后,人们极易烦躁不安,好发脾气。有些人平时温文尔雅,不急不怒,可到了夏天,却变得性情急躁,常为小事大发脾气·这是因为气温过高加剧了人们的紧张心理,心火过旺所致。现

代医学研究发现,人的心理、情绪与躯体可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互相联系、互相影响·所以,此时不仅仅是情绪波动起伏,机体的免疫功能也较为低下,起居、饮食稍有不妥就会发生各种疾病,从而影响健康·特别是老年人,由发火生气引起心肌缺血、心律失常、血压升高的情况并不少见,甚至因此而发生猝死·所以,在“立夏”之季要做好精神养生,做到精神安静、笑口常开、自我调节、制怒平和:"立夏”在精神养生方面要多做安静的事情,如绘画、书法、听音乐、下棋、种花钓鱼等,这些都可以调节精神、保持心情舒畅。


立夏”后要午休
立夏”之后,昼长夜短·根据节气变化,相对于冬春季节,人们可晚些入睡,早点起床,以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虚的变化·但是应增加午休。

由于“立夏”时天亮的早,人们起得早,而晚上相对睡得晚,易造成睡眠不足,老百姓常说的“春困、秋乏、夏打盹”。为了防止睡眠不足的“夏打盹”,就要增加午休,尤其是老年人,有睡眠不实的特点,因此更需要“午休”·还有在"立夏”之后,中午1时到3时是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时候,人容易出汗,稍活动就会因出汗多淌耗体力,板易疲劳·由于出汗多散热的缘故,血液大量集中于体表,大脑血液供应相对减少,当午饭后,消化道的血供增多,大脑的血供就更为减少。所以,中午人们总是精神不振,昏昏欲睡,加之晚睡所导致的睡眠不足,因此要逐渐增加午休时间,以消除疲劳,保持精力充沛,让大脑和全身各系统得到休息,对中青年人来说中午不能"午休”的,可以听听音乐或闭目养神,最好不要加班工作,以防“夏打盹”。午睡时间要因人而异,一般以半小时到1小时为宜,长时间让人感觉没有精神·睡觉时不要贪凉,避免在风口处睡觉,以防着凉受风,发生疾病·


饮食宣低脂清淡
立夏”之后,天气逐渐转热,饮食宜清淡,应以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为主,大鱼大肉和油腻辛辣的食物要少吃,比如水煮鱼。中医认为"立夏”后阳气上升,天气逐渐升温,如果此时人们还多吃些油腻,或是易上火的食物,就会造成身体内、外皆热,而出现上火的痤疮、口腔溃疡、便秘等病症·“立夏”以后饮食原则是“春夏养阳”,养阳重在"养心”·养心可以多喝牛奶,多吃豆制品、鸡肉、瘦肉等,既能补充营养,又可达到强心的作用。平时多吃蔬菜、水果及粗粮,可增加纤维素、维生素C和维生素B
族的供给,能起到预防动脉硬化的作用·清晨可食葱头少许,晚饭宣饮红酒少量,以畅通气血·具体到膳食调养中,我们应以低脂、低盐、多维、清淡为主·总之,"立夏”之季要养心,为安度酷暑做准备,使身体各脏腑功能正常,以达到“正气充足,
邪不可干”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