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论24节气养生-清明、谷雨

作者:黄宗瀚医师

一,清明节气调护及相应疾病调护

清明,乃天清地明之意·农历书曰:“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洁显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齐,名也”·清明节气,太阳到达黄经15度,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日均气温已升到12度以上,此时正是桃花初绽,杨柳泛青,凋零枯萎随风过的明朗清秀最致的再现·清明时节,自古以来就是人们祭祖扫墓的日子,作为中国人更是 重视“祭之以礼”的追远活动。不论在农村还是在城市,清明都是一个让人们值得重视的日子。在农业社会中,清明作为重要的节气,更有"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拖延”的说法;城市里也有“植树造林莫过清明”之说·就中医养生来讲,清明也是一个尤为重要的节气。在这个节气中,因为是高血压、哮喘、失眠、情绪障碍的易发期。

中医对高血压病的辨证病因多见年老体虚、情志失调、劳倦久病、饮食偏嗜等·其病理主要为阴阳失调,本虚标实·常见证型有:阴虚阳亢证(头痛头晕,耳鸣眼花,失眠多梦,腰膝酸软,面时潮红,四肢麻木);肝肾阴虚证(头晕眼花,目涩而干,耳鸣耳聋,腰酸腿软,足跟痛);阴阳两虚证(头目花,行走如坐舟船,面白少华,间有烘热,心悸气短,腰膝酸软,夜尿频多,或有水肿)·患有高血压的人在进行养生时,应针对阴阳失调,本虚标实的病理,以调和阴阳,扶助正气为大法,采用综合调养的方法,如情志调摄·因为本病与情志因素关系密切,在情志不遂,喜怒太过之时,常常影响肝木之疏泄、肾水之涵养·木旺伤金,金为肺,所以这一节气中对呼吸系统疾病也要予以高度的重视才行·此时春暖花开,过敏症也悄悄地随之而来,令人坐卧不宁·过敏症状以流稀涕、鼻塞、打喷、流眼泪为主,同时眼、鼻、耳多处发痒,影响正常的工作和休息。


清明时节,传统养生学理论认为:“春与肝相应”,意思是说春季的气候特点与人体的肝脏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春季的养生保健方法应以保养肝脏为主·如果肝的功能正常,人体的气机就会通畅,气血就会和谐,各个脏腑的功能也能维持正常工作。清明,正是冷空气与暖空气交替相遇之际,亦日渐趋暖,所以文会儿阳光州烂会儿阴雨综综人体堂温闲四肢府痹,在汤品调理中,除了要利水渗湿外,还要适当补益,因而养血舒筋最为重要,


二,谷雨节气调护及相应疾病调护

谷雨,斗指癸·太阳黄经为15度·公历每年的四月二十日前后为谷雨节气·谷雨,有"雨水生百谷”的意思,是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第六个节气,也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常言道“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平均气温都在12度以上·谷南后的气温回升速度加快,从这一天起,雨量开始增多,其丰沛的雨水使初生的秧苗、新种的作物得以灌溉滋润,五谷得以很好地生长·谷雨后的农业生产已经进入到繁忙时期·因此,抓住时机,精耕细作,注意天气变化,抢种抢载,不误农时对秋后收成至关重要·谷雨节气后降雨增多,空气中的湿度逐渐加大,此时我们在调摄养生中不可脱离自然环境变化的轨迹,通过人体内部的调节使内环境(体内的生理变化)与外环境(外界自然环境)的变化相适应,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素问·保命全角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这是说人生于天地之间自然界中的变化必然会直接或间接地对人体的内环境产生影响,保持内、外环境的平衡协调是避免、减少发生疾病的基础·因此在调摄养生时要考虑谷雨节气的因素,针对其气候特点有选择地进行调养。


此节气易患疾病:神经痛、慢性炎、胃溃疡·谷雨节气以后是神经痛的发病期,如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三叉神经痛等等·就肋间神经痛而言,多为临床常见的一种自觉症状,表现为一侧或两侧胁肋疼痛·中医将其称为“胁痛”《素问·藏气法时论》说:"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从病因病机上讲,肝位于胁部,其脉分布于两胁,故肝脏受病,往往出现胁痛的症状·若肝气郁结日久,气滞产生血瘀或因跌扑闪挫,引起络脉停瘀,也可导致血瘀胁痛·因此在治疗上都离不开疏肝行气,活血通络的原则。


胃病一般是指慢性胃炎与溃疡病而言·慢性胃炎是胃粘膜的性浅表性和慢性萎缩炎症·由于这种疾病进展慢,得不到人们足够重视,往往使病情恶化,有人把胃癌的发生分为三部曲:浅表性胃炎一萎缩性胃炎一胃癌·而溃疡病是指胃、十二指肠的圆形或椭圆形组织缺损,引起胃炎的各种因素都是溃疡病形成的南位成问位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