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春天阳气初发而未盛,阴气始沉而未衰,如何按节气来保护人体阳气成为关键·春三月的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春季养生原则:
1.养一身阳气:春为四时之首,万象更新之始,万事万物都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最象·人体之阳气也顺应自然,向上向外疏发·因此必须掌握春令之气升发舒畅的特点,注意保卫体内的阳气,使之不断充沛,逐渐旺盛起来,凡有耗伤阳气及阻碍阳气的情况皆应避免,因此“养阳暖身"就成为春季养生的原则之-·尤其是有关节炎及肾炎的人群可以此原则养护为主。
2.舒肝郁之气:春季的季节特点是阳气升发,风气当令,乍暖还憙;在人则是阳亦升发,肝强上亢,体内郁热·防肝阳过亢是此时养阳同时要注意的·有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及高血脂的人群,尤其素体肝火旺、肝气郁的人,更要注意清肝理气平肝潜阳,以防旧病突发
3.健脾胃中气:肝气为春季的主气,这个季节肝的功能比较活跃甚至过于亢奋·根据中医五行理论,肝属木、脾属土,本是相克的关系·如果肝气过强就会伤及脾气,影响脾的消化吸收及免疫代谢功能,所以在这一季里,脏腑的功能特点是肝强脾弱,养生的要旨是护肝养脾,故相应的养生原则就是养中宫阳气,微助阳气升发;调和气血,升散郁热·《黄帝内经》言:见肝之病当先实脾”就是指养脾胃,防肝克脾的道理。如此可以降低消化不良、胃炎及过敏性疾病的产生
春季养生小方法:
散步:这是最有利于调息以及放松软身的方法,《黄帝内经》言:"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少酸增甘:五味入五脏,酸味入肝,此时若多吃酸味食品,就会更加增强肝气的升发,使本来就偏盛的肝气变得亢盛而损伤脾的功能·所以,春季要少吃酸味的食物,多吃些甘味的食物·因为甘味的食品入脾,能补益脾气。忌生冷厚味,少食多餐:由于受春季旺盛的肝气的影响,本来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就欠佳,若再食用黏硬生冷、肥甘厚味之类不易消化之物(如年糕、雪糕、油腻的、辛辣味重的),都会使脾胃进一步受到损害,运化不良,气机呆滞,而容易生痰、生湿,产生疾病·
养生梳头:@《养生论》说:“春三月,每朝梳头一二百下。为什么还要特别强调春天梳头?这是因为春天是大自然阳气萌生、升发的季节,人体的阳气也顺应自然,有向上、向外升发的特点,而头为全身阳气汇聚之处,春天梳头正符合春季养生强身的要求,能通达阳气,宣行郁滞,疏利气血,当然也能壮健身体了。
导引按摩:为了让气血如环无端的循行流畅,许多太板导引的方式是很适切的,也可试试按摩太冲穴及太溪穴,可保固肝肾,肝经的太冲穴取穴位置在足大拇指及第二趾骨结合处,肾经的太溪穴在脚踝内侧外一时的凹陷处,两穴每次按压3-5分钟·清解郁热,补充津液:明代《遭生八笺·四时调摄笺》中说:去冬以来,拥炉熏衣,啖炙炊饮,成积至春,因而发泄,致体热头昏,拥隔涎嗽,四肢倦怠,腰脚无力,尽冬所积之疾也·”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在漫长的冬季,人们为了躲避严寒的侵袭,喜欢睡暖床,盖厚被,吃热气腾腾的饭菜,有的人还喜欢喝些酒来御寒,体内蓄积了较多的郁热,轻者会头昏,烦闷,咳嗽,痰多,四肢重滞;严重者会得温病,甚至形成内脏的疾病·对策就是饮食清淡,多食果蔬·如山药、莴笋、葱、韭菜、赫、豌豆、荠菜、芋荠、菠菜等饮食食养:肝肾乃"乙癸同源”之两脏,故养肝可用补肾之法,补肾当食黑色食品,例如黑木耳、黑芝麻、黑豆、桑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