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总,62岁男性,高血压10年服用西药控制,12月份天冷早起后发现自己右手右脚无力,妻子发现他讲话不清楚,所以紧急送到医院,经计算机断层扫瞄(CT)及核磁共振(MRI)检查后,发现患者罹患缺血性中风,住院后会诊中医寻求中西医结合疗法,除了正规西医治疗之外,辅助中药、针灸治疗,一个月后,原先只能坐在轮椅上的他,已经可以柱着拐杖走路,讲话也清楚许多,出院后继续到在门诊部接受中药服用及一周两次的针灸治疗,肌力、体力、平衡感持续改善,在出院三个月后,已经可以不需要拐杖走路。
中风,英文为stroke或cerebrovascularaccident(CVA),又称脑卒中、脑中风,好发于40岁以上,有高血压及动脉硬化或曾出现短暂缺血性中风(TIA)的患者·由于中风是脑部血管局部的阻塞或出血,因此发病的先兆是脸部出现不对称的现象、讲话不流利,并伴随有头量头痛、颈项僵紧等症状·全世界疾病致死病例中,中风是第2大死因,并具有在板短时间内从发病到致死的特点。
我中风了吗 ?
快速辨识急性中风:下列任一项异常,代表你(他)中风的机会有72%:3.口齿不清:说不清楚,无法说。
中风的严重度会因脑组织受损的位置和大小而异,治疗方式也不一样,中风可分为两大类:缺血性和出血性。
1.出血性中风:因血管突然破裂或不正常的血管结构,症状发生很快,可能数秒到数分钟就很严重,但是小出血症状也可以很轻微·
2.缺血性中风:变异很大,可以一发生就很严重,也可能拖延1~2日慢慢恶化,临床上80%的中风是由于脑缺血,其余则是由于出血
脑部计算机断层扫描(CT)是最准确的诊断方法,了解患者发病原因属于出血性还是缺血性,发生部位又为何处,再依施行治疗。故急性中风就医应到有能力执行CT检查的医疗机构。中医理论中,中风又名"卒中。,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突然发生口眼斜、言语不利、半身不遂,或仅以喝僻不遂为主症状之一种疾病·由于起病急剧、症状变化多端而迅速,与自然现象中「风』之陡起于倾刻之间、骡变于瞬息之间、来势较猛的特征相似,『风为百病之长,善行而数变。,故将之模拟命名为中风·肾阴亏损、肝阳上亢而导致阴阳偏胜、气血逆乱是中风主要的病因,「风」、「火」、「痰」是中风发病的病理因素·古人将中风分为「中经络」、「中脏腑」,其造成不同的严重度,治疗也各有不同。
中风的中西医治疗
目前西医临床上唯一报导有效之药物为“抗凝血制剂t-PA(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如果可以在发病的3小时内投药,临床上已证明具有一定的疗效,但必须小心其造成出血之副作用,故计算机断层扫描(CT)的运用诊断出血型或缺血型,则为用药的依据·由于目前现代医学治疗上的局限,中医的应用可起到一定的改善效果·根据病邪的轻重与病位的深浅,在临床上分为中经络与中脏腑:(一)中经络:初起无神智改变(或偶而有短暂的迷糊失神),出现口眼歪斜、颜面麻木、肢体木沉重或半身不遂等症·治法:
平肝潜阳、逐瘀通络·(二)中脏腑(属危急重证):突然昏倒、神智不清,接着出现口眼歪斜、肢体偏废、口不语等症·治法:醒脑开窍、镇肝风、佐以止血。
中医辨证针刺救于急
中医认为:「气之与血,并走于上,则为大,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故中风时气血逆行冲脑,突然昏;若能引气血下行,即有生机,亦可减少中风后遗症·突然中风时,气血上逆或风火挟痰浊上扰,蒙蔽清窍,导致脏腑功能骤然失常之闭证(猝倒无知,不省人事,颜面潮红,喉中痰鸣,脉弦滑而数),可急用消毒过的针在十宣(十个手指尖附近)、百会穴及委中穴放血,后再送医急救,是急救中风闭证的常用方法·但对于脱证(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目合口开,汗出如油脉微欲绝),则须回阳固脱为先,温补气海穴及关元穴(丹田部位),以培补元气·故即使是急救,中医仍须虚实分明、证论治
中风后遗症调和阴阳气血
中风患者在急性期过后,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后遗症需要治疗,且愈早接受复健治疗,疗效佳。例如半身不遂症,因患侧的脉道障碍,气血偏流健侧,使两侧气血不平衡,中医可透过针灸的补泻手法,并辅以药物益气活血、化瘀通络,以健旺全身机能,使中风病患早日康复·中风患者因疾病骤至,常会沮丧、冷漠逃避·此时患者最需要的就是善意与爱心的对待,使其慢慢适应心理上的困扰。对于半身不遂或瘫痪的病人,除须经常变换体位,按摩患肢外,平时应多注意保暖,鼓励病人多作活动,以促进气血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关节变形·病患及家人应对复健充满信心,早日恢复其正常独立的生活·
中风,「预防』是特效药
你是脑中风的高发人群吗?
有下列疾病者: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心脏病、颈动脉和其他动脉血液疾病·
符合下列生活型态者:肥胖、抽烟、喝酒、缺乏运动、不当饮食、药物(安非他命、海洛因、口服避孕药)·
代谢失调而至之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三高族群造成心脏长期损伤,心血管脆性及阻塞性高,使该类人群不可避免地成为中风的高发群,故调理预防三高、维持心脏的稳定、保持血管的通透度,为预防中风的关键。
1.心平气和、怡情悦志,心情愉快往往比药物更合用·中医经典『内经』:“年四十,阴气自半”、“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先贤告诉我们,年四十岁以后,生理机能逐渐走下坡,日常生活宣少发怒,清心寡欲,当能常保健康。
2.控制体重、养成运动的习惯,并且饮食清淡、戒除烟酒、不暴饮暴食·
3.每天摄取五份以上的蔬果,多食对心血管有益的食物:全麦、糙米、玉米、菇类、深海鱼、洋葱、蒜等。
4.保持充分的睡眠、大便顺畅,避免熬夜及过度劳累
5.天气炎热时多喝水,寒流来袭时注意保暖。
6.保健茶饮:天麻益寿饮-天麻、萎鞋、何首乌、丹参、桑叶各5公克,用1000c.c.水煮成茶饮,能进血液循环、稳定血压、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7.保健穴道:透过按压穴道,藉由经络的作用,使体内气血运行畅通,达到预防保健的目的。
(1)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之原穴,在双手虎口,乃四总穴之一:"颜面合谷收。,能促进头面部的气血循环。
(2)阳陵泉:为足少明胆经之合穴,在小腿外侧,乃八会穴之一:"筋会阳陵泉。,有疏筋活络的功效。
(3)足三里:足三里穴为足阳明胃经的枢纽,后天精华的根本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灸之壮人元阳,补脏腑之亏损,有升清降浊,导痰行滞之功。每星期至少温灸足三里穴一次,有降血压及保健养生之妙用。
随着人口老化,老年人口增加,脑中风患者势必来多。目因大部分患者或多或少会有一些后遗症需要他人照顾,常造成家庭与社会的负担·加上中风患者容易复发,且一旦复发,病情必然加重,因此其平日预防养生不容忽视,防范于未然永远是上工。